宜家终于要在中国开始做电商了。
中国电商网(www.cndsw.com.cn)8月19日消息,据好奇心日报报道,在8月16日的宜家 2017 财年新闻发布会上,这个消息最受关注。因为此前多年,宜家都是最坚定的支持线下销售模式的大型零售公司。“网页上可以做买卖,却会减少来店的客人,这样便 会失去一些额外的生意。”宜家创始人 Ingvar Kamprad 在 2008 年以此驳回了运营电商的提议。
2014 年初,当时宜家的新任 CEO Peter Agnefjall 设定了“到 2020 年,线上销售额增长到 50 亿欧元”的目标,但他对电商业务依然犹疑,“到时候宜家大部分的销售额,应该还是由我们线下门店完成。”
这种对线上业务的小心谨慎,和在线下不断扩张实体店数量的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宜家为什么不做电商”这个问题在之后被提得越来越频繁,宜家提供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但总结下来大概就是:在不断增长的销售额面前,电商的存在可有可无。
一年之后,Peter Agnefjall 彻底松口了。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不是(互联网)最早的适应者,但我们已经想得挺成熟了。我们明白,这不是一股潮流,而是一场巨变。”
爱尔兰、捷克、澳洲……更多的国家都加入了电商业务的试点,中国区也开始执行总部的指挥,尽管是业绩增速最快的市场,其实也是这个大计划的一部分。
在过去数年里,当宜家中国零售总裁朱昌来被问及“网购业务什么时候在国内上线”时,给出的回答都是类似于“线上服务的筹划和宜家全球是同步的”的承诺,以及“越快越好”的期待。
在发布会上,她对于这次试点的介绍简单而模糊。所知道的所有信息仅限于:将在8月底试水网购业务,运营及配送都仅限上海地区;试点数据在经过反馈分析后,有望推广到中国的更多城市。
你还是能够看出宜家在这件事上的谨慎。
而在新闻发布会后宜家针对内部员工的年度会议上,”Transformation“ 成为一个被多次提及的话题,电商业务则被认为是内容之一。
结合这次发布会内容,我们综合了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提出了10个问题。试图回答宜家的电商,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商。
为什么宜家现在才在中国做电商?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中,跟时间点紧密相关的那一部分:作为跨国集团的一部分,宜家中国的业务高度依赖于瑞典总部的统一指挥;在推进电商业务这件事上,他们与其他市场可能保持了类似的准备速度,但在实际上线运营的部分,没有任何的优先权。
而且,如果宜家依然秉持着“线下销售额增长够快、就不太需要发展电商”的想法,那么看上去远远没有饱和的中国区市场,确实不太需要电商来帮着提升业绩。
在截止至今年8月的这一财年,有超过8000万人次的消费者,从中国各地的20家宜家商场里买走了超过117亿元的东西,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了19.4%;而在前一个财年,这个增长率是18%。
但销售额和客流量的节节攀升,不代表宜家在中国就没有烦心事。简单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宜家并没有从每个消费者身上赚到更多的钱:最近的两个财年里,宜家中国区的客单价都维持在了 140 元左右。
对一个同时销售家具、家居产品和各种食物的公司来说,这个数字明显偏低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对宜家餐厅的喜爱,这个数字还有可能进一步缩水。
网购宜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宜家中国对这件事给出了稍微细致一点儿的说明:
到时候,如果想在网上买宜家的东西,还是要在官方网站上挑选商品,物流、配送方面也还是依托已有的供应商;销售的商品是从离你最近的实体店仓库里取出来的,线上线下同价;也不会因为有了电商业务,就在网上扩大销售的商品品类、或者加快上新的速度。
同样的网站、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格和配送体系,这应该能满足宜家对于消费者体验所强调的那种“一致性”。
之前对于网购宜家这件事,朱昌来就曾表示:“大家都在摸索,怎么做到线上线下一致性、顾客体验的一致性,包括店和店之间的一致性、产品、服务的体验一致……中国消费者对它的期望会比其他(国家)的会更高。”
宜家终于意识到,中国消费者网购家具的热情有多高了么?
在 2015 年底《好奇心日报》针对中国家具市场的一次观察中,我们就发现,这个行业并没有停下脚步等待宜家的意思——
那些讲究性价比的“基本款”家具,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已经卖得不错;而那些追求设计和质量的品牌又都在想,怎么能在宜家已经完成的消费者教育基础上,用互联网做一些附加值更高的生意。
在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淘宝上,从 2014 年开始,家装家居产品就是除服装之外平台上卖得最好的品类。目前,这个品类已经能解决家具电商最关键的配送、安装问题,还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销售平台“极有家”,提供近 70 万种商品。

但在官方的统计中,整个建筑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4万亿元,其中家具的部分超过7000亿元,互联网的渗透率却只有3%。敢于在网上直接下单买家具的人,也不一定只是为了解决性价比的问题,而是想追求一点更好的产品质量和购物体验。
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宜家的犹豫。在今年 4 月向《好奇心日报》确认下半年推出网购服务时,宜家中国称,他们位于瑞典的总部终于意识到了“中国有多少网民,消费者有多少需求”。
但从数据上来看,这些热情高涨的网民目前最倾心的品类还不是家具。
宜家在长三角有很多店,为什么试点只在上海做?
从宜家商场在中国的分布来看,这也是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宜家一共有 8 个商场,其中有 3 个在上海。宜家中国方面表示,选择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就是考虑到了这个市场的成熟性,“基地比较大、资源也比较多”:在 3 家大体量的商场之外,这里还有宜家的 2 个物流中心、1 个分拨中心、上万名员工、以及宜家中国的总部。
但在上海周边,宜家对于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的覆盖也不错;今年在温州,宜家还开出了国内第一个“订货中心”,希望以“样板间+订单中心”的模式,处理当地消费者不断增长的购物需求。
与传统的宜家商场需要买地并进行建设不同,订货中心是向现有商场租赁空间,位于市中心区域的成熟商圈,可以增加与消费者的接触,而且开店的成本与时间都大大降低,同时兼具购买与取货的功能。
宜家希望通过这种新的零售渠道进一步提高宜家的赚钱效率——虽然相比于红星美凯龙这样的传统家具卖场来说,以 3-5 万平米大型门店为主的宜家已经完全算得上“薄利多销”。
这样看来,宜家先在上海试点电子商务,很有可能主要反映了这家瑞典公司一贯的稳健保守。
不确定性也当然存在。宜家中国称,目前负责电子商务的团队还很小,可能需要通过在上海市场一段时间的试点,来逐步解决那些一开始预估不足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包括物流团队可负荷的订单数量、售后的服务能力,以及官网的购物体验。
宜家都会在网上卖什么?
宜家以性价比高、且便于运输的平板包装家具闻名于世,它的物流体系,主要也是为这些大家具准备的。
而这次电商试点销售的商品,也将会囊括绝大多数线下门店已有的品类(目前被明确排除在网上销售的包括绿色植物,宜家食品,以及需要量尺寸定制的窗帘、地毯等)。
但从淘宝上各类“宜家代购”的情况来看,开出电商业务后,可能还是那些小件商品最有市场——
在销售量最大的一个宜家代购淘宝店中,本月卖得最好的前三位商品分别是 108 元的儿童餐椅、39 元的小方桌,以及 2.9 元一个的水杯。
《好奇心日报》在研究了其官方网站上列出的所有商品条目后也发现,像床、桌椅、柜子或是台盆的大件家具,单品总数还是不如镜子、挂钩这样的小东西。
之后宜家会去天猫或者京东开一个旗舰店么?
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宜家中国方面表示,他们对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很有兴趣”,“但目前还没有跟其他第三方平台合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