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苏州街与丹棱街的交汇处,是ofo在城市市场的第一批投放地点之一。
几辆红色车身的摩拜单车摆放在200米之外。
9月26日,ofo获得来自滴滴出行的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
9月30日,摩拜C轮融资曝光,金额近1亿美元,高瓴资本、华平投资集团领投。
10月10日,ofo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C2轮融资,与C1轮滴滴投资合计1.3亿美元。
10月13日,摩拜公布了新一轮融资,腾讯及美团王兴以个人身份入局。
共享单车的战争已经开始。
与资本同行的是,ofo和摩拜在业务和市场上的正面交锋。
中国电商网(www.cndsw.com.cn)10月19日消息,据界面报道,10月10日,ofo宣布正式进入城市业务,在上海和北京投放了几百辆小黄车试运营。在北京,ofo选择试点运营区域是中关村和上地。用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的话解释说,这些区域是写字楼集中区域,白领上下班与地铁之间的1-3公里短途出行,正是ofo能解决的迫切需求。
在真格基金担任投资副总裁的张子陶看来,如果终局是一个解决短途出行的游戏,那么ofo一定会打进城市,而摩拜也一定会打进校园。“对ofo来说,前期校园业务的从0到1,再从1到n的扩张,积累了足够的运营经验。ofo有了量,试错和学习成本降低了,自然就有能力进入到一个更广大的市场——城市。”
有意思的是,ofo在中关村的停车点选择了苏州街与丹棱街的交汇处,长远天地大厦和神州数码大厦前面的公共停车点车辆最多。这样的试运营策略与摩拜单车当初的策略几近相同。
另一方面,9月20日,摩拜宣布进入第三座城市广州;10月16日,摩拜进入第四座城市深圳。相比起从上海到北京的4个月时间,摩拜步伐明显已经加快了许多。
ofo
杨明(化名)还记得7月份的那次员工培训大会。
在ofo北京总部,两天的时间里,ofo资深骨干员工们分享了他们当初从0到1攻克北上广等城市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杨明眼里,这些骨干员工就像是“先驱开拓者”。和他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新招聘的员工。培训结束后,他们都将被派遣至昆明、济南等ofo还未扎稳脚跟的城市,继承开拓者们的事业,帮助ofo继续开疆辟土。
三个月后,ofo宣布已入驻21座城市的300多所高校,校园业务趋于成熟,开始计划进入城市业务。这样的功劳簿上,应该有杨明这样的员工一笔。
张巳丁说,员工培训大会是借鉴了美团的经验。当初美团有将所有城市经理、区域经理都叫到北京总部接受统一培训的机制。ofo内部也采取了与美团相似的人员架构。北京是ofo的总部,下设上海、广州两个分部,构成华北、华东、华南三个片区,辐射至周围城市。北上广各有一个片区负责人,下面再设立各个城市负责人,最一线的是各个高校业务负责人。
7月是ofo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ofo经历了业务转型、从0到1的平稳发展;而在这之后,ofo从1到n复制成功案例的同时,卷入了一场与竞争对手在资本、业务、市场上的正面较量。这场较量何时开始的,不是ofo决定的;何时能结束,也再由不得它。
张子陶在今年3月份与ofo开始接触。作为真格基金担任投资的副总裁,张子陶一直关注交易市场的投资机会。具体到细分的出行领域,他投资的想法是“滴滴还没有碰的”,自然而然联想到了地铁、公交,以及连接地铁和公交的东西。
在一个实习生的推荐下,张子陶认识了ofo团队——一家专注于校园无桩式共享单车的创业公司。彼时,创始团队三个人还是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CEO戴威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仍在读经济学硕士。
ofo创立于2014年,起初是定位于推荐优质骑行旅游项目,这源于创始团队戴威、张巳丁、薛鼎三人的骑行旅游经历。作为自行车重度爱好者,他们以为将好的骑行旅游项目介绍给其他同好,别人肯定特别愿意尝试。但事实证明,骑行旅游是一个需求没那么强烈、相对小众的市场。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那就从头再来。
戴威的反思是,创业一定要解决大家最急迫的实际问题。2015年5月,ofo尝试转型,做校园里的共享单车项目——灵感再次源于戴威他们的切身经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从西门出去,东门回来,自行车停在西门的情况。回去取车太不方便了,但不取车第二天上课就只能走着去。”张巳丁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在北大,不骑自行车基本等同于寸步难行。
在张巳丁看来,共享单车就是为了让大家“随时随地有车骑”。于是,在一辆自行车都没有的情况下,ofo写了两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号召北大学生将自己的自行车共享出来,让更多人有车可骑。
ofo的第一名员工王耿就是在那时候加入团队的。辞去了制药厂的工作后,王耿在ofo的第一项成就是花了两个小时谈下了第1位共享车主,“到现在,我还记得他的姓名和共享车牌号”。
也是在那个时候,ofo天使投资人唯猎资本决定追加100万元,ofo缓过气来了。
到2015年10月份,北大的共享单车已有2000辆,服务用户2万人,单日最高使用3700次,累计使用6.6万次。
但问题接踵而至。共享单车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同学生选择的车辆不一样,便宜的有100元的车,贵的有800元的山地车。这使得每次骑车的体验非常不一致。ofo开始想着统一投放车辆,让大家享受到一致的体验和服务。标志性的“小黄车”诞生了。
当年12月,ofo准备走出北京大学、对外扩张,顺势启动了Pre-A轮融资。东方弘道和唯猎资本投资了ofo900万元,前者的入局是因为在一次路演上,戴威认识了北大校友,东方弘道的李晓光。让戴威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后,A轮融资就来了。这也是ofo过往最有故事的一次融资。
戴威记得很清楚,那是2016年1月29日,周五,离春节放假只有一周时间左右。当时,ofo已覆盖北大、人大、北航、农大、地大、北语(地大和北语相邻算1所)五所北京高校,日峰值订单接近1.9万单。
当天上午,一个自称是金沙江创投的电话打了进来,客服接过电话后,留了一张小纸条给戴威。晚上10点,回到家后的戴威觉得不回复一下好像不太礼貌,于是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有机会上门拜访”。一分钟不到,戴威收到了回复——“明天早上10点,国贸三期56层”。只有短短14个字。
第二天上午,戴威和张巳丁来到了金沙江办公室,与金沙江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聊了20分钟。对方开出了一个低于戴威预期的价格——1500万元。戴威二人在国贸楼下纠结了两个小时,最终决定选择了金沙江,因为戴威通过搜索发现,金沙江曾于2012年A轮投资滴滴——这是一个估值已达到388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也代表了戴威自己的野心。
后来,朱啸虎解释了本次投资的逻辑,“投ofo是在帮滴滴做早期布局,帮滴滴防护侧翼,这可以说是风险投资与企业两方的配合”。在朱啸虎个人微信的签名里,他罗列了金沙江曾投资的8家创业公司,滴滴是第一位,ofo则是最新的那个名字。
春节后,金沙江的钱到账,朱啸虎又引荐了滴滴早期天使投资人王刚给戴威认识。同一时间,真格基金张子陶也开始与ofo团队接触。张子陶最为确信的一点是,ofo已经在北京十几所高校成功运营,如果将每个校园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没有交叉的独立区域,这意味着ofo已经有十几个可以复制的成功案例。中国3000多所高校,即使重复扩张,这游戏也能持续很久。
为了在真格内部推动投资,张子陶当时下了一个赌注:年内,ofo日均单将上涨5倍,ofo估值也将上涨2-3倍。当时,ofo每日平均订单1万多单。而在9月26日,ofo宣布日峰值订单突破50万单,日平均订单也达到了20万单。
这个数字早已超过了张子陶的预期。
接下去的故事就很顺利。3月份,真格基金和王刚合计投资了ofo A+轮1000万元。A、A+两轮合计融资2500万元。在这之后,快的早期投资人经纬中国也加入到了ofo的投资阵营中。6月份,在戴威与张颖见了一面后,经纬中国敲定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ofo股权架构也转变成了美元结构。
有了钱,意味着ofo可以生产更多的自行车,也可以招募更多的员工拓展市场。与此同时,戴威在内部给团队定下了2016年的一个目标,完成100万单。于是,便有了7月份的员工培训大会。
7月份那一次大规模招聘100多号人后,ofo已有300多员工,北京有60多人,其余都分散到全国各个城市、各个高校里。
ofo早早实现了100万单的目标。9月30日下午4点,根据ofo内部数据显示,总订单超过1824万单。与铺向全国的运营人员同步,ofo也大规模投放车辆。ofo官网显示,目前ofo共享单车的数量超过8.7万辆。3月份时,这一数字还不超过3万。
摩拜
徐汇区斜土路一间90多平米的民房,是摩拜单车在上海的发源地。今年4月22日,摩拜单车在徐汇区大木桥路投放了首辆自行车,正式对外亮相。
比ofo晚很长时间,而在ofo筹划A、A+、B轮融资,召开员工培训大会扩张全国市场时,摩拜单车偏安申城,独自运营。彼时,摩拜单车仅仅拿了愉悦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在上海陆家嘴工作的魏明还记得,摩拜单车一开始数量并不多,投放的区域大多是上海市比较繁华的地界,比如新天地、陆家嘴。但即便如此,如果下班晚了些,基本也很难找到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