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上自行车店顾客寥寥。新浪科技 摄
(五)洗牌危机
当然,王庆坨镇也有很多车厂并未“跟风”,他们将精力用在了自主研发上,生产了山地车,童车和雪地车等车型,目前销量较好。
事实上,在王庆坨镇的五六百家车厂中,真正接触过共享单车的不足两成,更多的车厂早已谋求转型,其中以生产山地车为主,其次为生产儿童,另有少数车厂尝试生产雪地车。
当地一家较大车厂的员工透露,此前的自行车只有20%销售国内,多数销往中东等,去年该厂接了10万辆共享单车订单,重心全部转移至国内,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待共享单车饱和后,公司将再次转型外销。
除了车辆生产,大量销售门店同样是小镇的“特色”。在小镇主干道,十几家门店均在销售自行车,却少有顾客光顾。
“一个月卖个二三十辆,日销量有时是零”,当地经营者分析,影响线下自行车销售的因素为:
1.越来越多城市修建地铁,地铁成主要通勤方式;
2.电动车的售价相当低廉,成为中短途通勤工具;
3.网上供选择的样式更多,线上价格优惠可退货;
4.共享单车在多地区投放,短途无需再购买新车;
……
中国自行车协会所给出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自行车行业产量为8002万辆,其中内需为2500万辆。自2017年共享单车出现后,为整个行业带来3000万辆的年需求。
大量需求或许很难维持,政府部门对此也早有预判。
“在共享单车方面,不能光低头吃草不抬头看路,要想长远”,在今年年初的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的副理事长会上,副理事长史春元就曾指出,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开拓新的模式,当今休闲旅游等骑行圈子火热,高端自行车需求旺盛,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另一条路出路。
该协会的产量分析中也明确提出,共享单车虽然短期内有大量订单涌入,但在布局和需求达到一定饱和时,单车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常态。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为王庆坨带来的复苏是短暂的,却是把双刃剑:
小厂抓住了稻草,在濒临倒闭时再次复活;
加速了行业洗牌,结束低端竞争促使转型。
当天的王庆坨飘着小雨,开发区的街道上空无一人。老冯的朋友圈中有条新闻:河北平乡成全国最大儿童自行车基地。
面对自己那规模不大的车厂,转手还是转型?老冯的眼神中透露着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