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通行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快速成长期,中国的大部分一二线城市早已具备便利店业态发展的经济条件。这也是过去三年内,资本普遍看好便利店生意的重要原因。7-11、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尽管在中国发展缓慢,仍然在线下零售急速萎缩的情形下,杀出一条血路。
电商何以如此看重这块生意,春晓资本潘金菊认为,线上流量越来越贵,而且处在无门店流量的位置。新零售开始对线下流量进行价值重估。便利店是小商圈型业态生意,纯从物理位置来看基本只能辐射500米范围。也正因为这个,用户接触足够频繁之后,便利店网络背后的频繁交易沟通的用户价值其实是更大的。这也是新零售最看重的一个价值点。
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进入便利店争夺战,把这个竞争范围进一步缩小,阿里零售通提出了一个300米生活圈的概念。抢下300米生活圈服务中心的位置,实际并不容易。以居住在上海内环内普通居民的300米生活半径为例,7-11、全家等日系便利店、阿里系的盒马、大润发,京东到家、永辉生活等都是竞争对手。所以,无论天猫小店还是京东便利店都没有大规模快速往一线城市推。在业内看来,低线城市跑通模式再复制的成本比较低,效率也会更好。不过从现在的情形看,改造夫妻老婆店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多理想。
电商巨头对便利店充满野心推进却没有想象快速,说明一个严峻的现实。新零售走向线下,一定比线上变得重,从模式到规模都不可能像线上那么轻。线下零售和线上零售可以做结合,但本质会有不同。所以阿里一开始做新零售,阿里巴巴CEO张勇就说,不知道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期待化学反应。便利店显然也不可能做得过轻,便利店需要一家家开,最终形成密集网络达成规模效应。7-11就一直坚持区域集中开店策略,并奉之为秘诀:新开门店尽量毗邻已有门店的辐射范围,形成门店在某区域内的高密度分布。
因此,从阿里到京东、苏宁都在强调一个开店目标数。且不论这个数目截至年底是否能达到,但密集建网似乎是规模效应的必由之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到不同的声音,集中在电商做便利店进入调整期。换一个角度,不如说电商进入线下零售,将进入一个漫长的投入期,不会像线上爆发那么快,资本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