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商网(www.cndsw.com.cn)6月20日消息,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自2013年8月发布微信5.0并开启内购、游戏、支付三大盈利通道以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社交利器——微信,在最近两三年逐步加 快了商业化进程。微信通过更新各种功能,不断加强用户与商业的联系,比如,2016年5月中旬全面升级包括微信会员卡、电子发票、扫一扫等多个领域的商业 服务功能,希望通过对实体会员卡和发票的“革命”,让用户更多留在微信生态链上。
加强用户与商业的联系,当然是为提高微信的变现能力。腾讯财 报显示,该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效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90%、达到25.32亿元。腾讯2015年4月底宣布合并微信广告中心和广点通,成立社交与效果 广告部。社交广告承载微信和QQ空间一部分商业化重任,自2015年第二季度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让外界看到微信流量变现的巨大前景。
尽管“微信教父”张小龙公开表示“不希望用户沉迷微信”,“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业化,但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等多个 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观点,但是在腾讯这辆“战车”上,拥有7.6亿用户、即将赶上QQ用户规模的微信,变现的“洪流”恐怕是挡不住了。本期商业案例重点关 注微信的商业化攻略。
C端
小步快跑 谨慎尝试
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月15日,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宣布微信用户突破3亿,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此后,马化腾不断释放微信商业化信号。2013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马化腾宣称,腾讯未来几个月将在微信平台上推出移动社交游戏和出租车微支付等,以实现微信商业化运营。
在当年5月举行的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腾讯宣布整合微信、手机QQ、手机QQ游戏大厅、手机QQ空间以及应用宝等移动平台资源,推出“腾讯移动游戏平台”。马化腾表示,移动社交游戏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也是微信盈利最大的突破点。
所有的官方表态都只是对微信商业化的预热。微信5.0在2013年8月5日正式上线,真正揭开微信商业化路径——微信5.0版本在C端开启了内购(表情商店)、游戏、微信支付三大盈利通道,基本上算是对QQ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
腾讯研究院一位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微信商业化在所难免,但是初期的尝试相当谨慎。比如内购,与在QQ上运营成熟的内购相比,微信5.0的表情商店无论内容还是功能,都显得比较单调,价格也非常保守——仅仅推出了每组6元、共计5组聊天表情。
再如,在“腾讯移动游戏平台”推出时,外界都在关注该平台内测《天天飞车》等6款自研游戏、《水果忍者》等首批签约游戏的情况,但到微信5.0 真正上线,其游戏中心仅仅内置了“打飞机”和需要通过Apple Store下载的“天天爱消除”两款游戏。这位人士表示,腾讯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游戏公司,即便基于微信当时的用户规模,游戏业务也有着非常明确、可观的盈 利前景,但微信团队并不急于挣钱。
而外界对C端的微信商业化却很乐观。知名电商观察人士、万擎咨询CEO鲁振旺在私下交流时算了一笔账:比如内购,即便是当时4亿微信用户中的 20%购买一组6元的聊天表情,那也将为腾讯带来大约4.8亿元的收入。游戏方面,“打飞机”一上线就引爆了微信游戏,“天天爱消除”也在推出首日极短时 间之内就登上了Apple Store中国区排行榜第一名,这些都能表明微信游戏的“钱景”。
微信5.0此后不断更新功能。比如在支付环节,添加了在“我的银行卡”中充值话费、通过扫描二维码面对面收钱等;而基于位置服务,推出精准发布地理位置、在地点列表中选择餐馆和商店、在朋友圈中搜索附近餐馆等,这显然是为了打开O2O电商通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春节前夕,微信5.2版本发布,“抢红包”成为那个春节最时髦、最普及的游戏。“抢红包”带动了微信支付的爆发,很多用户为了抢红包、发红包在微信支付中绑定了自己的储蓄卡,这让微信支付在很多时间内赢得了几何量级的新增用户。
前述腾讯研究院人士表示,2014年国庆期间推出的微信6.0,进一步加强了用户与商家的联系。这次功能更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交 的小视频,二是卡包功能。尤其是卡包功能,将传统商业场景中的优惠券、会员卡、机票、电影票等全部电子化并集成在一起。微信卡包功能类似苹果的Pass Book,但在应用场景上的外延显然更大。
很多微信用户在2015年1月21日都被一则来自于“微信团队”的广告刷屏,这实际上是微信团队在朋友圈测试信息流广告,发出“它是什么”和6 幅图片的朋友圈,朋友圈广告由此诞生。此后,包括宝马、保时捷、欧莱雅、KFC、大疆无人机、穿越火线手游等,都出现在微信朋友圈视频广告中,这无疑加快 了微信流量变现的进程。
微信的更新迭代,在6.0版本以后逐渐放缓,基本上是在优化此前的一些功能。比如,微信6.2版本基于此前的内购推出表情开放平台,并推出微信 运动,试图构建微信硬件平台。再如最近对卡包功能中的会员卡、电子发票等商业服务功能的全面升级等。所有这些更新,还是围绕优化用户与商家联系的目标。
B端
升级新版打造商业闭环
2012年8月23日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提出“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口号,主要功能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实现消息推送、品牌传播、分享等一对多的具有媒体属性的活动,因此最初被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
尽管个人和机构都可以申请微信公众账号,但在最初的11个月之内,微信公众平台产生了4万个认证过的公众号,其中企业账号的比例超过70%。面向B端的定位,让公众平台一开始就被视为微信商业化的核心阵地。虽然许多新浪微博的“大V”很快开始转战微信公众平台,但其商业化尝试同样是亦步亦趋。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不久,就被指陷入了过度营销的质疑。
在微信5.0推出之前,微信公众平台在2013年7月率先推出了新版本,该版本正式将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为了控制信息泛滥,订阅号每天只能群发一条消息,而且群发的消息只能收在订阅号的文件夹,不能强行推送;而服务号则暂定每个月只能群发一条消息。
前述腾讯研究院专家告诉记者,版本更新之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一些商业化尝试。其中,影视明星陈坤公众账号的改版就让人眼前一亮。新增的付费会员与明星的深度互动功能。
同时,负责微信O2O运营的微生活团队在2013年9月率先走向前台,向外界推荐了“微生活会员卡”,其商业模式为:线下商户向代理商缴纳数千元的年费,代理商与微生活团队分成,微信公众平台向商家开放后台接口。
微信公众平台此后又于2013年10月上线新测试版,在商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向开发者开放语音识别、客服接口、生成带参数二维 码、获取用户地理位置、获取用户基本信息等多个技术接口。很显然,相对于公众号此前只能进行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等,此次开放的接口可以让商家 更加有效触达用户,并提供精准化服务。
不过,此次开放技术接口设置了较高门槛——首先是针对服务号开放,而服务号只有企业或者机构才能申请;其次是服务号运营方需要向第三方审核机构 支付300元认证费用,认证成功以后才能获得新版微信公众平台所有技术接口。即便如此,微信公众平台依然吸引了一大批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 务、快递、高校、电商、民生等几十个领域的商家,成为腾讯介入O2O领域的利器。
伴随功能的不断更新,微信公众平台显示出巨大的吸附能力。来自腾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微信公众平台汇聚了超过1000万个公众账号、20万个第三方开发者;企业号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200万个,日发消息量超过1200万条。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进入2016年以来微信在B端发力的最大动作,当属4月18日发布企业微信。在业内,企业微信也被称为 “企业号”,与连接商家和用户的订阅号、服务号不同,“企业号”定位于连接企业内部员工和上下游供应链。简而言之,“企业号”做的其实就是移动办公,企业 管理员把员工通讯录同步到“企业号”里面,员工就能关注自家的“企业号”,在“企业号”里面打开各种应用。
在B端,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对于腾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任何一家机构通过企业号可以连接企业内部员工和上下游合作伙伴,通过服务号可以 打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连接,这可以让每一家企业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一个商业闭环。”刘兴亮表示,“闭环含义就是每一个步骤都进入下一个商业步骤,形成良性循 环。让企业的数据、用户甚至是资金都锁定在一个闭环的商业体系当中。”
未来
做“好的商业”也可以快速增长
“微信教父”张小龙被誉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还有中国唯一的七星级产品经理的美誉。原因在于,无论是其早期开发的可以与微软outlook相媲美的Foxmail,还是后来在腾讯基于Foxmail开发QQ邮箱,再到微信横空出世,笼罩在张小龙身上的始终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产品情怀和一股理想主义情结。
比如,在知乎社区上,有人发问:“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张小龙作答,“说明了纯粹也能成功。”《商业价值》主编、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与张小龙有过多次接触,他认为,张小龙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极客精神在中国的可能性。
就是这位极少露面的极客,守着微信的产品情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老师魏武挥认为,两件事情最能说明微信团队的产品情怀,一是2011 年至今,张小龙对微信公众号有过两次“清理”,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微信沦为大号的营销渠道;二是美丽说、蘑菇街2012年年初成为率先受邀入驻微信平台的公 众号,但由于两家电商企业频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后来被张小龙的微信团队果断停掉。
中国第一产品经理希望微信成为什么样子?“微信希望建造一个森林,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在微信开始商业化尝试之后的2014年,极少露面的张小龙在一次微信公开课上如此表示。
那么微信公众平台呢?“鼓励有价值的服务;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消除中介;微信系统真正的去中心化;希望搭建生态系统;希望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希望优化社交流量;用户价值第一。”这就是张小龙提出的“微信公众平台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