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只有找到安全和体验最好的平衡点,把标准体系建立起来,那时才会考虑市场格局应该什么样子。
虎嗅:6月19日滴滴顺风车全面上线时提到,每周出行的车主和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这个增长速度符合团队预期吗?
何棣:订单到什么样的数量级,并不是我们现阶段关心的事情。
滴滴顺风车恢复营运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用户正循环,这里的正循环就是安全做到位,用户体验后下次还会用。订单量其实是一个结果,当把这些做到位后,用户的留存率、产品的复购率,最终会体现在订单上。
虎嗅:目前滴滴顺风车的车主活跃度还有用户复用率是什么情况?
何棣: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可以说的是疫情确实对车主活跃度影响很大。车主活跃度取决于车主出车愿意与乘客出行需求,现阶段这两方都受疫情限制。月重复使用率倒是没有太大影响,和周重复使用率一样,与下线前的差距不是很大。
未来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滴滴顺风车在巅峰时接近滴滴总单量的10%。如今变成了一个“难用的产品”,现在还能算是滴滴的核心业务吗?
何棣:在我看来,比较GMV或DAU其实是一种过于朴素和浅层的方式,横向比较不同的产品没有太大价值。Airbnb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间夜占比都不进不到top级别,但Airbnb是一个价值有限,不值得关注的产品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滴滴顺风车也一样,它在整个滴滴中的价值不是以DAU、GMV或订单量来衡量,它的供给是白领车主和通勤车主,这个是独家的。顺风车能分享出来的空座边际成本极低,能够提供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出行方式。并且,它出现在通勤的高峰期,对网约车和其他运力是极大的补充,这是其他产品很难替代的。
滴滴顺风车最核心的价值是能够把这部分供给刺激出来,对通勤场景形成补充,给长距离出行的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
所以当我们考量顺风车价值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有多少私家车主愿意分享空座,形成多大的运力规模,而不是关注现在或过去单量的增减。
虎嗅:作为一个商业产品,顺风车在安全上投入如此之多,它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何棣:十年前纯靠线上撮合就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已经不存在了。让线上和线下发生关联,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当任何一个互联网行业进入深水区,也就是和线下产生关联时,结论都不会是简单的。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不代表它不是一个好生意。
对于今天的出行领域也一样,无论顺风车还是网约车,除了线上撮合,还要介入线下的人身安全保障,这就需要还原线下场景。这个动作我觉得少不了,未来的确没有好生意了,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亲历滴滴顺风车的起伏,你作为产品负责人,对顺风车业务的终极期许什么?
何棣:从我职务角度来说,顺风车的定位就像Airbnb之于酒店行业,通过共享形式降低出行的边际成本,提供一种独家的出行可能性,缓解通勤高峰期的出行难状况。
我对顺风车的预期以及行业的预期,是什么时候能做对。这个做对指找到安全和体验的平衡。因为滴滴顺风车走在了风口浪尖的最前沿,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对。但安全上做到了极致,会不会变成一个特别难用的安检机器,就像今天人们去坐地铁,过安检还要把你从头到脚扫个遍,其实很难受。
滴滴顺风车如今还没有完全做对,但在往做对的路上奔跑。希望未来一到两年,我们能把行业标准都拉齐,达到最对的状态,更好地满足用户在通勤高峰期、跨城长距离等场景下安全、便捷、高性价比出行的需求,成为一款能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的、被用户喜爱和认可的出行产品。
虎嗅:有什么特别想对用户说的话?
何棣:我还是希望用户能多体验滴滴顺风车,多给一些反馈,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想这个场景下的安全应该是什么样的,体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顺风车是一个生态,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做好。平台通过工具把司乘双方撮合起来,但司乘双方真正的交易履约是在线下发生。这个顺风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几个产品经理就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