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尤里奇在MBA课程上,对在座的学生进行一个小调查:谁最应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他给出了几个选项:
A. 各部门管理者
B. 人力资源从业者
C. 各部门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者
许多人出于折中思维都会选C,而尤里奇却观点鲜明地告诉大家,A才是正确答案。他解释,各部门管理者对公司的产出和流程负有最大的责任。他们要为股东提供经济利益,要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要为员工提供工作的价值。所以,他们顺理成章地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日常工作中。
的确,虽然完成招聘指标确实是HR工作的一个考核维度,但实际上,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选,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其实是一线的业务部门。在招聘这件事上,HR和用人经理本质是命运共同体,双方需要通力配合,充分协作,才能达成找到优秀人才的共同目标。
基于此,我们提出「人人都是招聘官」的概念。这意味着招聘工作不再只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推动的单向流程,而是企业内各部门协作推进的一个共创项目。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到招聘的流程中,发挥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共同推进招聘任务的完成。
一、变被动为主动,加速招聘流程
人才管理大师费洛迪曾说,大多数公司用2%的精力招聘,却用75%的精力应对错误招聘带来的后果。
许多企业在招聘上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尤其是业务部门,大部分的面试官都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中,守株待兔式地等待HR推荐简历、安排面试。而这种缺乏投入的招聘只能换来失败的结局。
实际上,业务经理拥有更多相关的人脉资源,在日常工作中就能接触到合适的人选;他们也更懂岗位需求,参与筛选简历能直击目标;而在面试中,他们又是影响候选人决策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吸引力决定了优秀的人才是否愿意加入。
《奈飞文化手册》中甚至规定,面试的重要性高于用人经理预定的任何会议,「参加面试」是缺席高管会议或提前离开会议的唯一理由。他们认为,招聘高绩效的员工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让用人经理成为公司的「首席招聘官」,将大幅加速招聘流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避免个人主观判断,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
传统招聘模式的层级制度非常严明,决定大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招聘决策难免会受到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而「人人都是招聘官」的概念,是要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
谷歌参照美国大学的教授筛选模式,摒弃层级制,通过同事评估、委员会来定夺招聘的结果。除了能防止个人经验主义带来的偏见,也能避免用人经理迫于业务压力而降低招聘标准,减少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用人风险。
无独有偶,Facebook也鼓励技术达人申请担任面试官。成为面试官前,员工要通过严格的培训,然后会有资深的面试官在现场观察辅导,合格后才会被授予面试官资格。通过这 方式,不仅能确保所有的「面试官」都能用一个标准来进行面试,让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还可以帮助团队内的普通员工学习面试沟通技巧,进而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领导力。
此外,将部门成员卷入到招聘流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看待,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同行候选人的沟通,还能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和信息,更好地推动本职工作。
三、不仅是人才的审核官,更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年代,酒香从来不怕巷子深,同样,坏的名声也可能一传千里,社交媒体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候选人的决定,因此,雇主品牌的打造可能比招聘工作本身更加重要。
人人都是招聘官,不仅是让直线经理和员工更加深度地参与到面试流程里,还要将营销的思维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比如,高层管理者参与行业峰会、企业活动时,可以作为企业和部门的直接代言人,主动宣传并塑造雇主品牌。活动结束后,他所建立起的人脉网络,在将来还可以转化为企业招聘的渠道。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每个人都可以录制与工作相关的小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工作体验,又或者只是在朋友圈转发一张精美的内推海报……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雇主品牌传播的使者,而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正如微软亚太区人才搜索总监韩梅所说,「公司写的几份稿件不如员工说的一句话,他们的口碑对于微软的雇主品牌非常重要。」
四、大易助力企业实现「人人都是招聘官」
大易全新推出「人人都是招聘官」解决方案,将面试官角色权限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人才获取、流程参与、保温追踪、数据洞察等四大功能,助力企业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参与感,将「人人都是招聘官」的概念变为现实。
1.主动推荐,精准传播
内推已成为了企业成本最低、转化率最高的招聘渠道。大易提供满足多样化场景的内推平台,支持员工随时随地免登录直达;员工可以将岗位一键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社交网络,并且根据候选人应聘进展,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
2.主动参与,躬身入局
当招聘不再是HR单枪匹马的冲锋,而是和用人部门的并肩作战,如何才能让双方更好地协作配合,尽量减少沟通和协调的成本,提供工作效率?大易全新上线移动端面试官工作台,从筛选到面试,从评价到offer,实现全流程的主动招聘。
用人经理不仅可以主动搜索简历,慧眼识人,捕捉有潜在可能的漏网之鱼,还能通过移动端的工作台随时随地推荐简历、填写评价,让双方的沟通更加敏捷。
3.主动倾听,及时保温
如果新员工入职后与企业的适应过程是「蜜月期」,那么发出offer,等待候选人入职的这段时间就像「暧昧期」——郎有情,妾有意,但是一切尚未尘埃落定,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候选人变卦。因此,面试结束后的offer保温,会决定最终双方的关系走向。
在面试结束后,大易系统自动触发邀请候选人填写反馈。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满意度反馈来评估部门成员的面试表现,及时优化流程或给予面试技巧培训。
此外,用人经理也可以通过主动分享行业信息、邀请企业活动、提醒入职准备等,与目标候选人保持联系,密切保温。
4.主动复盘,数据追踪
招不招得到合适的人,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业务部门,而能帮助管理者找到「影响因素」的就是数据。
HC审批是否通过?每个岗位进展如何?候选人都被卡在了什么环节?今日的待办任务有多少还未处理?业务部门管理者可以直接数据看板查看招聘进展,洞察团队内部问题。
除此之外,招聘BI报表还能清晰展示部门内整体岗位的需求数、offer数、到岗数、完成率,并可对比公司整体完成率,聚焦细节寻找症结。
泰普斯科特的《维基经济学》中写道,「失败者建立的是有围墙的花园,而成功者建立的是公共的场所。」
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不论是行业的边界,还是企业的边界、组织的边界都在被逐渐打破。如今,阿里巴巴、腾讯、IBM等企业的核心就是不断地打破边界,并构建一个广泛连接的生态结构,让更多成员参与协同,推动创新。
只有将招聘流程的围墙打破,让更多组织成员参与其中,才能实现HR部门与业务部门跨界协同,为企业建设一座公共的美好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