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电商平台上购买食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购食物在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网购的蔬菜,会不会出现违禁农药残留的超标?网购肉食时,是否会留意到兽药残留的超标?疫情过后,“野味”是否真的在网上销声匿迹了?外卖选择 “无需餐具”就真的不配送吗?
为助力电商行业的绿色发展,2023年11月28日,在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和杭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的支持下,自然田、深圳零废弃丨无毒先锋、回归荒野、摆脱塑缚,四家民间环保团队共同举办了“2023年电商食物消费绿色行动经验交流会(线上)”。
杭州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张又雯在欢迎致辞中提到,“我们坚信,通过合作与共享经验,我们能够为整个电商行业的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晨珲在致辞中说,“本次分享相信能够帮助参会人员更好地了解电商行业如何在食物消费践行绿色化转型,助力电商行业的绿色发展。”
四家民间环保团队分别从农兽药残留、野味及其盗猎工具贩卖、食品包装材料减量这三个方面分享了4份调查结果,有以下发现:
1、蔬菜高危农残抽检3平台超标,主流生鲜电商平台须守住安全底线
当前,有三种菜频频出现在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名单上:韭菜、芹菜和豆角。其中芹菜与豆角所涉及的高频次超标农残,分别是毒死蜱与克百威,而这两种都属于高危农药,我国也禁止其在蔬菜上使用。
2023年7月,自然田向北上广深以及郑州和济南6个城市的18位消费者,征集了他们日常在生鲜电商平台上所采购的芹菜与豆角样品,并开展了检测高危农残,即“帮你测农残”的活动。征集到的36个样品经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检测显示,有3份芹菜的样品毒死蜱残留超标,最高超标55倍,其中2份来自自营平台七鲜与盒马,1份来自美团平台入驻的商家。
即便是自营生鲜电商平台,其售卖的生鲜农产品也没能做到商品页面所宣称的那样“安全新鲜”,消费者购买时仍存在安全风险。自然田建议生鲜电商平台应为消费者的餐桌安全把关和负责,严格生鲜产品的安全管理,在平台的相关产品页面定期公示生鲜农产品的检测报告,让蔬菜安全看得见。与此同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需与时俱进,重视公众举报的问题线索、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加大对生鲜电商平台的监管尤其是自营平台,从平台源头上更大范围的杜绝对公众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高危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的发生。
2 、7种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量的抽检合格率为100%,但仍有少许禁/停用兽药在电商平台上售卖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相较2014年每吨动物产品使用的兽用抗菌药量下降超过了一半。全国产地水产品(2019年-2023年)与畜禽产品(2014年-2020年)的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蜂蜜产品(2014年-2020年)的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则在92.7%-99.45%之间浮动。
深圳零废弃|无毒先锋,2023年也在电商平台上抽检了7种动物性食品(鸡蛋、鸡肉、河虾、黑鱼片、蜂蜜、猪肉、花甲),涉及 9 种兽用抗菌药(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呋喃唑酮、呋喃西林、氯霉素、磺胺类、甲硝唑、氟苯尼考)和2种其他类兽药(孔雀石绿、尼卡巴嗪),检测结果亦显示,兽药残留合格率为100%。
由此可见,农业农村部在兽用抗菌药减量和兽药残留物监测行动中,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电商平台也在对食物中兽药残留物超标问题的管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是兽药在网络销售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如部分兽用抗菌药,如氯霉素、呋喃唑酮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食品动物中禁/停用的药品,在电商平台上仍存在少许售卖;在电商平台上所售卖的兽用抗菌药,也存在着未披露/虚假披露兽药批准文号的情况。
3、多平台存在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商品或视频,6000次举报仅30%被受理
自2022年12月疫情封控解除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商品及信息又开始在电商平台上涌现,尤其是以“直播带货”这种新型电商形式为主。而这些违法捕杀、交易的野生动植物多以食物消费为主要目的。
2022年11月-2023年10月,电商无野行动对互联网平台(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关于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食用野味、破坏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商品或视频内容进行举报监督和倡导,截止2023年9月,共向平台或有关部门完成超过6000次举报,30%的举报被受理,为有效举报。向相关方移交超过100条非法野生动植物相关的信息,针对互联网平台上引流售卖猎捕工具、用于毒鸟的限制性农药扁毛霜等相关的信息做了系统性调查和举报。
在此,建议拼多多、淘宝(天猫)、闲鱼、京东、快手、抖音、小红书、百度、腾讯等平台,能对平台上的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和捕猎工具的贸易加强监管和处置,对不合规引流售卖的文字、视频、关键词等信息做屏蔽,对违法账户做对应处理,对明确存在违法行为的用户和线索及时提交给公安、林业等有关部门,并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科普宣传。
4、65.7%消费者选择“无需餐具”仍被配送, 平台是落实“无需餐具”关键
“无需餐具”是很多消费者在点外卖时的选择,也是外卖源头减塑的重要抓手,然而其落实情况却不甚理想。
2023年,摆脱塑缚针对“无需餐具”落实情况和消费者对反馈渠道的期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发出1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另外摆脱塑缚在2022、2023年针对点外卖选“无需餐具”的结果进行了三轮测试。收集有效样本124份,测试商家包括31家热门快餐及饮品连锁店;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及昆明;平台包括美团、饿了么及品牌小程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7%的消费者遇到过选择了“无需餐具”但仍配送餐具的情况。其中超五成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并未处理,三成左右表示会在订单评价中进行反馈或在在线联系中进行反馈。目前平台的反馈渠道并不完善,可能是大部分消费者不对未得到落实的“无需餐具”订单进行处理的原因;从三轮测试的整体结果来看,按“无需餐具”要求执行的商家占比29.27%,未按要求执行商家占比70.73%,对商家的行为,平台和政府应给予更严格的监管。
商务部2023年5月10日发布的《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提出,电子商务平台(含外卖平台)企业应当制定鼓励平台内经营者减少快递包装和外卖环节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平台规则。针对平台如何制定商户的一次性塑料减量管理规则,摆脱塑缚制作了一份《电商平台一次性塑料减量管理规则操作指南》,指南梳理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现有的电商、外卖平台的实践案例,总结出管理规则的内涵和核心要素。
专家观点(按发言顺序):
针对以上4方面的发现和存在问题,与会的两位专家也分别从法律和ESG的视角给出了相关建议:
1、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中心李恩泽主任
首先,全国46种禁用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20种),报告涉及的克百威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上使用,禁止用于防治卫生害虫,禁止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毒死蜱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生鲜平台和监管部门在收到投诉举报时,无论时出于企业社会责任,还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都应该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回复(是否受理、处理结果等)。
其次,任何人和单位都有绿色消费的责任义务。
《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外卖平台不能落实“无需餐具”, 如存在过错,可能构成违反民法典的绿色原则。北京四中院“无烟冬奥会”公益诉讼案调解书中就引用、阐述了《民法典》的绿色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需要餐具。
另外,全社会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推动:
投诉举报,要求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2、投诉到消费者协会;3、提起消费者买卖合同纠纷民事诉讼;4、致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5、提起民事公益诉讼;6、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模式(比如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打分等)。
2、好利友文化咨询创始人季怡雯博士
好利友文化咨询的季怡雯博士从四份报告的要点进行了视角、相关方和行业属性的分析点评,并对民间环保团队的调研方法和提升提出了建议,尤其是对民间环保团队所在的利益相关方定位和沟通方式、对社会组织如何获取ESG公开数据进行了建议。
季博士认为,实质上,目前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为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平台不仅制定和确立交易秩序,具有公共职能的属性,也承担了分配者的角色。平台在自身经营交易主责的同时,不仅应该从入驻平台的经营者实施监管,倾听和沟通各利益相关方关心的问题,也应该在ESG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下,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注各方的诉求,并建立起与其交流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