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县发布)
1月11日,山西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学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临县模式”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临县模式”,全方位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临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1354”工作思路,形成了电子商务进农村“临县模式”。目前,全县电商年销售额达6.5亿元,带动全县10万余人受益;2019年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1年成功申报省级农村电商强县。去年11月23日,省长蓝佛安在吕梁调研时,对临县电商产业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临县模式”,就是该县创新的“1354”工作思路。即,编制一个规划,引领全领域发展。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按照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标准,科学编制《临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电商产业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分年度制定行动方案,做到产业发展有规划、有方案、有制度,助力全县电商产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创新三种模式,推动全环节联结。聚焦农特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发挥电商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的行业优势,创新电商产业模式,联通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一是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实施集约化和规模化管理,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初加工;公司通过电商渠道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同时,用足用活“三块地”政策,累计流转红枣林地等12万亩,托管经营8万亩,带动1万余户群众获得流转经营收益。二是创新“园区+公司+农户”模式,县政府建设电商园区,提供减免租金等配套政策,引导电商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电商扶贫创业园已入驻企业36家,提供就业岗位289个,年销售额达1.54亿元。三是创新“互联网+农业+旅游”模式,依托全县特色农业、旅游资源,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线上宣传、销售,线下采摘、体验等方式,实现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构建五大体系,打造全链条业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完善服务网络,全力构建“县有中心、乡有园区、村有站点”的一体化电商产业业态。一是构建电商服务体系。整合供销社基层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源,打造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处、乡级电商服务中心23个、村级服务站点472个,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二是构建人才培训体系。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开展电商知识、营销理念、技能提升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2.5万余人次,其中脱贫人口占比35%。三是构建物流配送体系。针对农村物流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整合邮政、圆通、韵达等13家物流企业,成立乡通物流派送公司,建成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设置物流专线条,日均物流件8万余单,快递费用下降40%。四是构建多元市场体系。坚持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产品销售相结合,鼓励红枣、核桃、小杂粮等生产加工企业向电商转型,特别是支持70余家红枣电商企业发展,50%以上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既拓宽了销售渠道,又助推了农户增收。五是构建品牌建设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了宝珠山、碛口码头等知名电商品牌。建设临县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整合电商平台店铺、产品名录等信息,完成特色农产品信息录入60余种。目前,3户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已完成物联网可视化设备接入,实现全过程可视化查询,有效提升了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
强化四项保障,提供全方位服务。坚持把搭平台、畅通道作为扶持电商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全力推进多元化服务,着力优化电商发展环境。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书记、县长任双组长、29个职能部门和23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统筹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工作。设立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组建县电子商务协会,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实施、行业监管、社会参与”的电商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电商企业销售农产品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出台《临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办法》,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000万元,县财政配套3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为电商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开展电商人才回引行动,鼓励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开展电商创业就业。依托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临县驻村工作队长薛波,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建设4个电商产业园区,搭建电商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改造乡村公路1300余公里、通讯网络472处,为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刘生锋 严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