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产业初具规模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工业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节水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力支持节水产品、技术、装备研发,遴选发布160项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公布219项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涵盖14个主要用水行业。
二是坚持“两手发力”,建立健全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培育和发展用水权交易市场,持续推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倒逼提升节水实效。
三是推进节水机制创新,推行水效标识制度,推动将节水认证纳入统一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2019年至2022年共遴选发布271家水效领跑者。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十三五”以来推动全国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559项,吸引社会资本84.6亿元,节水量约3.48亿立方米。
节水产业发展还需持续发力
二是行业竞争力不足,我国节水企业总体呈现小、少、散的特点,具有社会广泛认知度、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的龙头节水企业较少。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偏弱,节水技术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融合发展尚不充分,节水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较低,节水产品技术含量和整体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大力推动节水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制度创新。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用水定额、计划用水、节水评价等制度,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推动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节水支持政策,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节水产业。
三是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节水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发,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深度融合,加大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力度,推动实施重大节水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骨干企业。
四是模式创新。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农业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推广“节水贷”等绿色信贷支持节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借力多元化模式创新为节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